产经观点网

手机站 | 产经观点首页 | 产经 | 观察 | 深度 | 公司 | 股市| 调查| 评论| 观点

产经观点网 > 产经评论 > > 正文

字号:  

保荐机构的商业信誉将受到影响而给后续展业带来不确定因素

  记者了解到,其实从2016年265家拟IPO企业93.2%通过发审会审核,到今年前三季度390家企业84.1%顺利过会,再到10月17日“大发审委”履职以来39家IPO企业仅56.4%通过发行审核,发行人、中介机构、市场的关注重心已从排队拟IPO企业的“队伍多长”悄然转向“能不能过”。

  IPO项目被否,不仅意味着发行人短期内无缘资本市场服务,也意味着中介机构一番辛苦“竹篮打水”。如果所承做的项目连续折戟,保荐机构的商业信誉将受到影响而给后续展业带来不确定因素。

  统计显示,“大发审委”履职以来,被出具否决意见的14家企业共涉及10家保荐机构,其中有4家保荐机构遇到2个首发项目集中被否的情况。

  “投行越来越在意通过率。IPO项目连续被否,不仅会引发业界及监管质疑,发行人也会慎重选择那些通过率较高的券商做业务。如果碰到造假上市,还可能受到监管部门的严厉处罚,更是得不偿失。”某中型券商投行从业人士坦言,过会率一降再降的显著影响之一,就是投行审慎执业的压力持续上升。

  资深专家认为,在监管从严的大背景下,投行自身挑选企业项目的标准虽然也在不断提高,但提高的程度还不够。发行市场严把审核关,将促使保荐机构,以及会所、律所等中介机构更加审慎执业。为了提高保荐成功率,投行或将自主严控企业的各项指标。

  “一个可比照的例证是新三板市场。”上述专家表示,新三板市场采用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审查机制,对拟挂牌企业提出五项基本挂牌条件,其中并无盈利指标要求。但由于该市场实施主办券商持续督导制度,实际操作中,中介机构较为普遍地在最低挂牌和信披要求基础上,自主提高了遴选企业的标准。

  “新三板市场与主板市场生态不同,但道理是类似的。投行要进一步回归主业,就必须尽职履责,发挥专业作用,帮助发行人规范运作,提升价值,而不是帮它们粉饰太平。”他说。

  • 作者:佚名
  • 编辑:小龙

ico热图一览

信息服务

关于网站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业务合作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京ICP备05004402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