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观点网

手机站 | 产经观点首页 | 产经 | 观察 | 深度 | 公司 | 股市| 调查| 评论| 观点

产经观点网 > 深度报道 > > 正文

字号:  

深圳央企被曝大量员工资金被套,前员工称投资8万元仅拿回9000元

  近日,深圳华侨城集团被曝出一起涉及大量员工资金被套的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多名前员工反映,在企业推行的“强制”跟投制度下,许多员工的资金被卷入地产项目之中,如今因项目停工、资金未回正等原因难以返还,尤其是部分被裁员工的本金更是被“套牢”,生活陷入困境。

  据南都·湾财社记者孙阳采写的报道,华侨城集团前员工王田(化名)向记者透露,他于2021年参与了公司的跟投项目,投入了8万元,但至今仅拿回9000元。王田表示,自己在被裁员后,原本就因失业而生活困难,而当初跟投的资金是同事们多年积蓄甚至借来的,如今却只能按部就班地等待返还,这让他感到无比焦虑。

  据记者了解,华侨城的跟投制度始于2019年,当年企业发布了《深圳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项目跟投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原则上所有投资项目必须实施跟投,且跟投人员包括项目公司负责人、关键骨干员工等。此外,一份网上流传的《华侨城集团有限公司项目跟投管理办法》中还提到,自愿跟投人员未按期足额缴纳认购金额的,将取消其半年内的跟投资格并通报批评;强制跟投人员若一直未足额缴纳本金,将在绩效考核中扣除所属项目公司及对应二级单位的业绩考核得分5-20分。

  然而,随着房地产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许多项目停工、去化困难,原本“共享收益”的跟投机制逐渐演变为员工承担亏损。王田指出,尽管华侨城在2023年出台了新的跟投管理办法,原则上允许被动离职或主动离职人员退出跟投,但在执行层面却并未落实。他希望公司能“分级处理”,优先返还被裁员工的本金,以缓解社会矛盾,体现央企担当。

  对此,华侨城方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房地产项目跟投属于合法合规行为,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公司强调,跟投实质上是一种投资行为,旨在让员工和企业共享项目收益,共担项目风险。无论员工在职或离职,项目盈利时均会按照相关协议予以分红,项目亏损时也需共担风险。

  然而,多位前员工和行业专家指出,当前的跟投制度存在明显缺陷。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些普遍性问题包括强制或变相强制跟投,多数企业将跟投与职级晋升、奖金发放直接挂钩,导致“自愿”沦为“被自愿”;流动性锁死,项目停工、去化迟缓,叠加预售资金被监管或挪用,导致员工本金难以按期回正;兑付条款“单方面可修改”,企业常以“项目亏损、未达预期利润”为由,对本金兑付进行延期、打折甚至拒绝。

  柏文喜进一步指出,具有国有资产背景的开发商兼具“市场逐利”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双重属性,在跟投纠纷中更应承担起更重的“实质兑付+风险化解”责任。他认为,在行业深度调整期,唯有先让跟投制度回归“风险共担、信息对称、自由进出”的本源,再辅以国资企业的兜底示范,才能防止此类纠纷演化为更大的社会风险。

  事实上,不止是华侨城,近年来房企跟投制度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深圳发展银行曾发生一起员工盗用资金案,涉案金额高达3225万元,犯罪嫌疑人因沉迷网络赌博而非法盗取银行资金。此外,深圳监管部门也曾打击过“炒房资金被套跳楼自杀”的谣言,显示了对市场稳定和社会情绪的高度重视。

  华侨城员工资金被套事件不仅暴露了企业在员工福利和风险控制方面的不足,也反映出当前房地产行业在下行周期中面临的系统性挑战。作为一家央企,华侨城在推行“精益管理”时,是否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值得深思。正如一位前员工所说:“管理的核心是人心,当被裁员工的‘救命钱’被套牢,在职员工的积极性如何维系?”

  • 作者:佚名
  • 编辑:杨磊

ico热图一览

信息服务

关于网站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业务合作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京ICP备05004402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