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星期一”席卷亚太股市,全球市场恐慌情绪蔓延
2025年4月7日,亚太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一”,主要股指全线暴跌,引发全球市场的广泛关注和恐慌情绪。数据显示,日本日经225指数下跌近9%,韩国综合指数跌幅超过5%,中国台湾省加权指数更是触发熔断机制,跌幅接近10%。澳大利亚标普/ASX 200指数和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也分别下跌超6%和4%。
此次暴跌的直接诱因是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全球经济前景的担忧。由于美国经济数据疲软,投资者对全球经济衰退的担忧加剧,导致资金从高风险资产中撤出,大量涌入避险资产如债券和黄金。同时,日元走强进一步压制了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的股价表现。此外,美联储降息预期的不确定性以及美债收益率的快速下降也对市场信心造成了打击。
在具体表现上,日本股市成为此次暴跌的重灾区。日经225指数开盘即大幅低开,并在盘中一度暴跌超过12%,创下自1987年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韩国KOSPI指数同样大跌8.77%,创下2008年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中国台湾省加权指数则因跌幅过大触发了熔断机制,暂停交易。
与此同时,A股市场也未能幸免,沪指跌破3000点大关,创下近五年新低。深证成指和创业板指数分别下跌超过4%和5%,市场情绪低迷,投资者信心受到严重打击。港股市场同样表现不佳,恒生指数收跌3.11%,创下近五年新低。
从全球视角来看,美股市场也未能独善其身。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暴跌逾1000点,纳斯达克指数重挫3.4%,标普500指数创2022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欧洲股市同样大幅收跌,德国DAX指数和法国CAC40指数分别下跌超过3%和4%。
分析人士指出,此次“黑色星期一”反映了全球市场对经济衰退风险的高度敏感性。一方面,美国经济数据疲软、通胀压力持续以及美联储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成为主要诱因;另一方面,地缘政治局势紧张、中东局势恶化以及全球供应链中断等问题也加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
展望后市,尽管短期内市场可能仍面临较大的波动风险,但部分机构认为,随着各国央行采取更多刺激措施以及全球经济基本面的逐步改善,市场情绪有望在中期得到缓解。然而,投资者仍需警惕美欧经济放缓带来的连锁反应以及全球流动性风险的上升。
此次“黑色星期一”再次提醒投资者,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应更加注重资产配置的多元化和风险管理。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保持冷静、避免盲目跟风操作或许是应对当前市场动荡的最佳策略。
- 作者:佚名
- 编辑:杨磊
热图一览
今日推荐
- 特斯拉第一季度交付量大幅下降,市场压力显现
- 达美乐结束与Uber独家合作,开启DoorDash配送新篇章
- 贵州茅台计划分红347亿,彰显股东回报与市场信心
- 贵州茅台2024年业绩圆满收官,营收与利润双增长彰显龙头韧性
- 浙商银行迎来新行长陈海强,开启“双强”组合引领发展新篇章
- 杭州银行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60.21亿元,业绩稳健增长
- 日本3月服务业PMI终值为50,经济活动维持荣枯线水平
- 北京银行迎来首位70后行长:戴炜接棒,开启数字化转型新篇章
- 农业银行2024年净利息收入达5806.9亿元,资产质量持续改善
- 招商银行多家分行行长调整,资产规模再创新高
- 3月20日调整后的油价公布,全面进入“8元时代”或成现实
- 央行进行4810亿逆回购操作,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
- 美国财长称不排除经济衰退:经济衰退风险存在,政府将采取稳健政
- 险资长钱入市仍有空间,资本市场迎来增量资金新机遇
- 美对加拿大输美钢铝产品加税:引发贸易紧张,加拿大或将采取报复
- 日本财务大臣谈货币政策:强调央行主导,推动经济复苏
- 日本财务大臣谈货币政策:强调央行主导,推动经济复苏
- 油价再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迎来新变化
信息服务
热点推荐
- 全球的加息周期对于另一只轮子的帮助就更大了
- 民政部印发《关于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的指导意见》
- 厦门银行2024年业绩首现“增收不增利”:新任董事长迎挑战
- 商业银行净息差再创新低,2024年第四季度降至1.52%
- 作为360集团董事长的周鸿祎已经开启“庆祝”模式
- 证监会:期货市场要更好服务经济稳增长大局
- 特朗普政策或影响非农 对非农就业数据的潜在影响分析
- 2019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100强(全榜单)
- 银行系基金和保险系基金发展较快
- 美国12月新屋销售69.8万户,市场表现强劲
- 中央财政积极支持冬小麦促弱转壮 保障夏粮丰收
-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办理2021年度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汇算清缴事项的
- 1年期MLF操作利率或从3.2%上调到3.3%
- 国投泰康信托获评“诚信托”管理团队奖
- 多家机构也推波助澜,全通教育股价一路上涨
- 财政部、应急管理部紧急预拨3.46亿元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 支持
- 旷视科技2019年上半年亏52亿元
- 马斯克警告关税对特斯拉影响深远:全球供应链与市场竞争面临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