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观点网

手机站 | 产经观点首页 | 产经 | 观察 | 深度 | 公司 | 股市| 调查| 评论| 观点

产经观点网 > 内幕调查 > > 正文

字号:  

上市地位的稀缺性使得上市公司不愿轻易退市

  记者了解到,据来自同花顺(50.940, -0.56, -1.09%)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仍有30家*ST公司亏损,其中亏损超过亿元的有12家。

  净利润总额20.21亿元。这是目前A股市场中的50家*ST公司(不包括6家已经暂停上市的公司)在2017年三季度交出的总成绩单。

  记者在梳理统计了上述50家*ST公司的业绩后发现,在2017年三季度,有20家公司实现盈利,30家公司为亏损。

  10月30日,\*ST海润(1.160, 0.00, 0.00%)发布2017年三季报数据,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24.12亿元,同比下降36.43%;净利润-8.84亿元,同比下降2051.03%。这样的业绩也使*ST海润成为亏损最大的*ST公司。同时,记者发现,在2012年-2016年的五年中,*ST海润有三年亏损,亏损额分别为2.03亿元、9.48亿元和11.8亿元,加上今年前三季度8.8亿元的亏损,减去2012年和2015年的微弱盈利额,自借壳上市以来该公司已经累计亏损约30亿元。

  在这些披星戴帽的公司中,还有不少披露了2017年全年业绩预告,其中有公司预盈,也有公司预亏。对于这些公司来说,业绩预亏显然不是一个好的征兆,因为这可能意味着“摘星脱帽,避免退市”的愿望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中银国际的研报指出,目前,上市地位的稀缺性使得上市公司不愿轻易退市。根据现行制度,连续两年亏损,公司名称前加*ST,连续三年亏损公司暂停上市,连续四年亏损公司退市。公司在第一年亏损后,如果预期第二年还会亏损,那么公司会通过盈余管理对大亏损“洗大澡”:例如加大减值准备计提,为第三年通过转回减值准备实现扭亏为盈作铺垫;同时在第三年,公司会通过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做大利润实现“摘帽”,这样许多上市公司形成了“两年亏损一年盈利两年亏损”的利润模式。

  距离2017年结束还有一个月的时间,*ST公司的“保壳大战”已然开局,投资者尤其需要擦亮眼睛,远离那些挣扎在退市边缘的公司。

  • 作者:佚名
  • 编辑:小龙

ico热图一览

信息服务

关于网站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业务合作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京ICP备05004402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