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当局将M2/GDP作为控总量的“隐性锚”是顺理成章
专家分析,如何理解控总量目标与高企的社会融资规模并存的事实?笔者认为,这或许意味着控总量并不是为了控制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而是另有所指。控总量的真正目标变量就隐含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相关表述中。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相关表述为:要推动经济去杠杆,坚定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控总量的关系。这里的关键字眼就是“要推动经济去杠杆”。其中,“经济去杠杆”是整句话的纲,其后的论述都是为了达成去杠杆的目的而所需要采取的具体措施,其中之一就是控总量。
既然控总量是为了去杠杆,那么什么数量指标通常被用来衡量杠杆?作为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这一高规格的全国性会议上做出的部署,控总量所指的隐含指标应该为全国多数人所耳熟能详和普遍认可,而不会是一个仅在小范围内流传的概念,否则不易取得关于去杠杆是否成功的全国性广泛共识。
由此分析,笔者认为控总量最可能的候选指标是M2/GDP,而不大可能是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也不可能是宏观审慎监管框架(MPA)下的广义信贷等其他指标。因为与M2/GDP指标相比,无论是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还是广义信贷,都显得过于小众。实际上,社会公众甚至包括很多学者常常将中国当前超过200%、名列全球前茅的M2/GDP指标作为所谓“货币超发”和“高杠杆”的表征,因此货币政策当局将M2/GDP作为控总量的“隐性锚”是顺理成章、合乎情理的。
实际数据也支持上述判断。通过简单的数学计算便知,M2/GDP能否控制住,取决于M2与名义GDP二者间的相对增速高低。如果M2增速等于名义GDP增速,则可以保证M2/GDP的比率在未来不继续走高;如果M2增速低于名义GDP增速,则M2/GDP的比率将下降;如果M2增速高于名义GDP增速,则M2/GDP的比率将继续上升,这是货币当局所不愿看到的。在2017年前的大部分时间里,M2增速均高于名义GDP增速,特别是2009年高峰时期,M2增速高出名义GDP增速将近25个百分点,这导致M2/GDP的比率在过去几年持续快速攀升。而进入2017年以来,M2增速持续低于名义GDP增速,这意味着M2/GDP的比率出现了下降,去杠杆和控总量获得了阶段性成功。
- 作者:佚名
- 编辑:小龙
热图一览
今日推荐
- 今年以来A股再融资规模逾8000亿元,政策与市场共振推动融资热潮
- 央行开展10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显示出央行在流动性管理上
- 美股收盘:三大指数齐涨 标普创新高,市场信心持续增强
- 天价“痛金”爆火:年轻人的黄金消费新趋势与争议
- 绿通科技:拟收购大摩半导体控股权
- 一天迎144家机构调研 股价创新高,铜箔并购引爆市场关注
- 百亿级股票私募单周加仓逾5个百分点,市场信心持续升温
- 欧美达成关税协议后 欧股欧元齐跌
- 指数震荡分化 如何把握盈利节奏
- 已预告业绩三胎概念股出炉,国家育儿补贴政策落地
- 华尔街空头本月损失25亿美元,揭示了散户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在市
- 券商密集发布“反内卷”研报,7月超300篇聚焦行业破局与市场新机
- A股有望迈上新台阶,挖掘半年报超预期线索
- 山西前首富杨建新800万股股份被拍卖,累计遭多次司法处置
- 航司半年报“冰火两重天”:低成本航空逆势增长,传统航企面临寒
- 多地密集警示虚拟币非法集资风险,新型“资金盘”骗局频现,投资
- 山东路桥诉讼仲裁金额超30亿,公司面临重大法律风险
- 立讯精密IPO风波再起,百亿代持悬案与关联交易疑云缠身
信息服务
热点推荐
- 高盛预测中国股市将稳步上涨,A股与港股未来潜力巨大
- 商务部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关于加大出口信用保险支持 做好跨周
- PE Chain正在被应用于贸易金融与供应链金融
- 阿里巴巴今日港股上市 总市值4万亿
- 科博达观察二:被曝五大委外供应商有三家曾“劣迹斑斑”
-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
- 美联储货币政策或将发生深刻变化:市场预期与经济影响分析
- 基金市场的竞争者也在不断增加
- 券商密集发布“反内卷”研报,7月超300篇聚焦行业破局与市场新机
- 2022年二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
- 上周三盘中一度创下过去5年来最高点
- 春节档票房冰火两重天 A股影视板块整体表现分化明显
- A股指数产品阵营大扩容,市场注入增量资金,投资选择更加丰富
- 黄金价格走势如何?深圳君雅给你答案
- 日本股市因假日休市一日:市场动态与投资者影响
- 立讯精密IPO风波再起,百亿代持悬案与关联交易疑云缠身
- 今年已清盘和拟清盘的基金数将超100只
- 部分村镇银行中长期存款利率仍超3%,存款市场“倒挂”现象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