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观点网

手机站 | 产经观点首页 | 产经 | 观察 | 深度 | 公司 | 股市| 调查| 评论| 观点

产经观点网 > 民生法治 > > 正文

字号:  

每日沉浸手机屏幕,青少年认知能力出现显著下滑——最新研究警示

  近日,多项国内外权威研究相继披露,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智能手机,尤其是频繁刷短视频和社交媒体,已对其认知功能产生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美国《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2025年10月发表的研究追踪了6500余名9至13岁青少年的屏幕使用情况,结果显示,日均手机使用时间每增加一小时,注意力、工作记忆和执行功能等关键认知指标均出现显著下降。

  中国学者也在同步关注这一趋势。北京师范大学在2024年全国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中指出,随着每日上网时长的持续增长,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水平呈下降趋势,尤其在信息筛选和批判性思考方面表现出明显弱化。该报告覆盖全国31个省市,规模空前,进一步印证了国外研究的发现。

  从宏观角度看,信息碎片化已成为当代青少年学习和思考的常态。2025年《财联社》报道指出,过去几年中,阅读书籍的比例持续下降,导致整体认知能力受损。研究者认为,频繁的被动信息接收——如刷手机、观看短视频——削弱了大脑主动整合信息的能力,进而影响了记忆巩固和深度思考。

  在医学层面,湖南省脑科医院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脑腐”现象。该院专家指出,手机使用占据了大脑休息和信息整合的关键时间窗口,导致短期记忆难以转化为长期记忆,注意力涣散、情绪波动等问题随之出现。这些生理变化与认知下降形成了相互强化的恶性循环。

  美国《JAACAP Open》同样发布了相关数据,指出青少年每日平均8.5小时的娱乐性屏幕活动与一般认知能力呈负相关。研究者警告,长期高强度的屏幕使用不仅影响学业表现,还可能对心理健康、社交能力产生连锁负面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适度使用数字技术对成年人的认知衰退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对青少年而言,过度沉浸在碎片化内容中却可能加速认知功能的退化。2025年《科学新闻》报道中提到,适度的数字技术接触有助于降低中老年人的认知受损风险,但同样的技术若在青少年阶段被过度使用,则可能产生相反效果。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教育部门和家庭亟需采取措施。北京师范大学的报告建议,学校应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屏幕使用时间管理;家长则应以身作则,提供更多非电子化的学习和娱乐方式,引导青少年培养阅读、思考和动手实践的习惯。

  综合上述研究成果,专家一致呼吁:在数字化浪潮中,必须为青少年设立“认知防护墙”。合理控制每日手机使用时长、提升信息筛选能力、鼓励深度阅读和面对面交流,才能在保持科技便利的同时,守护下一代的认知健康。

  • 作者:佚名
  • 编辑:杨磊

ico热图一览

信息服务

关于网站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业务合作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京ICP备05004402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