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沉浸手机屏幕,青少年认知能力出现显著下滑——最新研究警示
近日,多项国内外权威研究相继披露,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智能手机,尤其是频繁刷短视频和社交媒体,已对其认知功能产生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美国《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2025年10月发表的研究追踪了6500余名9至13岁青少年的屏幕使用情况,结果显示,日均手机使用时间每增加一小时,注意力、工作记忆和执行功能等关键认知指标均出现显著下降。
中国学者也在同步关注这一趋势。北京师范大学在2024年全国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中指出,随着每日上网时长的持续增长,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水平呈下降趋势,尤其在信息筛选和批判性思考方面表现出明显弱化。该报告覆盖全国31个省市,规模空前,进一步印证了国外研究的发现。
从宏观角度看,信息碎片化已成为当代青少年学习和思考的常态。2025年《财联社》报道指出,过去几年中,阅读书籍的比例持续下降,导致整体认知能力受损。研究者认为,频繁的被动信息接收——如刷手机、观看短视频——削弱了大脑主动整合信息的能力,进而影响了记忆巩固和深度思考。
在医学层面,湖南省脑科医院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脑腐”现象。该院专家指出,手机使用占据了大脑休息和信息整合的关键时间窗口,导致短期记忆难以转化为长期记忆,注意力涣散、情绪波动等问题随之出现。这些生理变化与认知下降形成了相互强化的恶性循环。
美国《JAACAP Open》同样发布了相关数据,指出青少年每日平均8.5小时的娱乐性屏幕活动与一般认知能力呈负相关。研究者警告,长期高强度的屏幕使用不仅影响学业表现,还可能对心理健康、社交能力产生连锁负面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适度使用数字技术对成年人的认知衰退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对青少年而言,过度沉浸在碎片化内容中却可能加速认知功能的退化。2025年《科学新闻》报道中提到,适度的数字技术接触有助于降低中老年人的认知受损风险,但同样的技术若在青少年阶段被过度使用,则可能产生相反效果。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教育部门和家庭亟需采取措施。北京师范大学的报告建议,学校应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屏幕使用时间管理;家长则应以身作则,提供更多非电子化的学习和娱乐方式,引导青少年培养阅读、思考和动手实践的习惯。
综合上述研究成果,专家一致呼吁:在数字化浪潮中,必须为青少年设立“认知防护墙”。合理控制每日手机使用时长、提升信息筛选能力、鼓励深度阅读和面对面交流,才能在保持科技便利的同时,守护下一代的认知健康。
- 作者:佚名
- 编辑:杨磊
热图一览
今日推荐
- 七部门联合倡议:守护青少年远离网络涉毒风险
- 以法治之力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国新办发布会聚焦民营经济
- 马斯克呼吁停止将乌克兰年轻人送入战场,避免更大悲剧
- 双胞胎姐妹与双胞胎兄弟订婚引发关注,网友热议“好事成双”
- 男子生日当天与失散父母相认,失散25年寻亲成功科技助力梦圆
- 9.16亿元水利救灾资金下达
- 商务部等9部门印发《2024年家政兴农行动工作方案》
- 乐融儿童之家关门事件持续发酵 深陷诚信拷问
- 乐融儿童之家西红门校区教职工维权停课 家长追讨早教及托育费
- 青海:印发《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2022年工作计划》
- 万有(惠州)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落户惠州
- 中央要求:不允许为了追求病例零报告而瞒报漏报
- 截至3月29日美国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病例近14万
- 中国已向5国派出7批专家组
- 25日零时起 入境北京全部隔离全部核酸检测
- 人民日报钟声:美方政治偏见误己害人
- 外交部提醒 暂勿前往疫情高风险国家
- 最新数据:中国以外新冠肺炎超10万例
信息服务
热点推荐
- 云南新增7例,累计51例
- 2月4日12-24时上海新型肺炎新增14例 累计233例
- 湖北省内外人员返汉离汉最新政策
- 泰警方公布电诈者被电击画面,揭示电信诈骗的黑暗面,呼吁国际合
- 特朗普延长保持社交距离指南至4月30日
- 3月1日31省区市新增202例新冠肺炎 31省区市累计报告80026例新冠
- 呼和浩特一男性旅客猥亵女性,警方迅速行动维护旅客安全
- 3月20日09时33分西藏定日县5.9级地震
- 2月7日0-24时浙江新冠肺炎新增42例 累计1048例
- 受新型肺炎疫情影响进出香港跨境列车暂停运营
- 乌克兰爆炸致1死4伤,基辅再遭爆炸袭击 俄方暂无回应
- 农业农村部专题研究稳定生猪生产和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 2月6日0-24时湖南新型肺炎新增确诊61例 湖南累计确诊772例
- 1月31日河北新型肺炎新增确诊病例14例 累计报告确诊病例96例
- 就美官方为《华尔街日报》发表辱华标题文章张目 华春莹向美方提
- 美国加州州长宣布全州封城令
- 四川出现首例境外输入病例,为无症状感染者
- 滥食交易野味为何屡禁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