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贷担保暗藏暴利收割,监管亟待加强
近年来,助贷担保行业在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中,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一些助贷机构和担保公司通过提供虚假材料、无担保资质兜底承诺、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等手段,严重侵害了借款人的权益。这些行为不仅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还给借款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法律风险。
以小李的故事为例,他经营一家水果店,因资金短缺急需250万元。某助贷机构承诺只需提供身份证即可办理低利率房屋抵押贷款。小李按照对方要求提供了身份证,但最终只拿到了300万元的个人账户,其中200万元被对方以各种名目扣除。小李报警后,对方以经济困难为由拒绝赔偿。小李无奈之下继续维权,但至今未能追回损失。
助贷担保行业的乱象并非个例。记者调查发现,许多助贷机构在提供贷款服务时,常常以“银行直贷”“超低利息”“不收额外费用”等名义吸引客户,但实际上却通过各种变相手段收取高额服务费。例如,刘女士曾被一家贷款中介公司以类似手段欺骗,最终只退回了3.5万元的本金。
助贷担保行业的暴利收割现象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2024年1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的通知》,旨在规范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机构的合作,强化银行自主风控能力,防范风险。新规要求银行对助贷机构和担保增信机构实施名单制管理,限制与名单外机构的合作,并设立风险管控指标体系。
然而,尽管监管政策不断出台,助贷担保行业的乱象依然屡禁不止。一些助贷机构通过“高炮贷”“连环套”等新型网络借贷诈骗手段,诱骗借款人陷入债务深渊。例如,上海警方近期通报了一起涉案金额达6.3亿元的新型网络借贷诈骗案,全国已查证的受害者超过1万人。
助贷担保行业的暴利收割现象不仅损害了借款人的利益,还对金融市场的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专家指出,助贷机构在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往往通过兜底担保或外部担保增信的方式,提高贷款成功率,但这种模式背后的风险巨大。一旦担保机构或兜底担保的助贷企业资金不足,就可能引发“暴雷”现象。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助贷担保行业的监管力度。同时,借款人也应提高警惕,避免陷入助贷担保的陷阱。专家建议,借款人应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办理贷款业务,仔细阅读合同条款,避免被高额服务费和隐性费用所困扰。
助贷担保行业的暴利收割现象亟待整治。只有通过加强监管、完善法律法规、提高公众意识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有效遏制这一现象,保护借款人的合法权益,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 作者:佚名
- 编辑:杨磊
热图一览
今日推荐
- 让外资企业安心、放心、有信心
- 揭秘银行招聘背后的“内推”陷阱:20万起步,花钱买岗的真相
- 特朗普签令:对输美钢铝征收25%关税,引发全球贸易争议
- 软银拟400亿美元投资OpenAI,成其最大股东并推动AI基础设施建设
- 国内油价或迎新一波上涨,下周油价或涨5毛/升
- 多地发数字人民币红包,春节促消费新风尚
- 华尔街大行加紧兜售X债务:市场信号与潜在风险引发关注
- 高盛警告市场可能误判美联储,警惕经济衰退风险
- 特朗普发币引热议:政治与金融的双重挑战
- 央行暂停开展国债买入操作
- A股成交额超万亿元:市场活力与未来展望
- 一线城市楼市成交齐创新高,市场复苏信号明显
- 福建出台17条措施提振消费 多措并举提振市场活力
- 四项涉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发布
- 11月中国外汇市场运行稳定 跨境资金流动保持良好态势
- 民营企业公募REITs迎来发展新机遇,助力资本市场多元化
- 政策持续发力,坚决落实“稳住楼市股市”目标
- 2024年11月新增信贷5800亿元,经济复苏信号显现
信息服务
热点推荐
- 全球央行货币政策正面临重大拐点
- 基金业协会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不过20652家
- 华讯方舟主营军事通信应用领域以及军事配套业务
- 支付宝亦宣布将在北京等8个城市推出信用租房模式
- 基金公司总经理是决定公司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 2025年1月全国吸收外资975.9亿元人民币
- 国家统计局解读2021年10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
- 乐融儿童之家:你的社会责任在哪里?
- 金富科技IPO观察三:董事长“一家三口”持股超九成
- 标准混合型基金大多是股票仓位0到95%
- 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2024年4月银行结售汇和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数
- 人保寿险转型成效显现,连续四年获惠誉"A+"评级
- 珠海华润银行再度“海选”行长,市场化选聘助力中小银行治理优化
- 中国人民银行: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FISF)接受申报
- 目前证券类私募牌照的市场价大概为40~50万元
- 辽宁成大拟处置广发证券不超3%股份,优化资产结构增强竞争力
- 斯洛伐克进口俄天然气:俄天然气供应中断引发多国博弈
- IF及IH主力合约分别升水3.7和3.9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