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观点网

手机站 | 产经观点首页 | 产经 | 观察 | 深度 | 公司 | 股市| 调查| 评论| 观点

产经观点网 > 财经观察 > > 正文

字号:  

助贷担保暗藏暴利收割,监管亟待加强

  近年来,助贷担保行业在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中,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一些助贷机构和担保公司通过提供虚假材料、无担保资质兜底承诺、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等手段,严重侵害了借款人的权益。这些行为不仅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还给借款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法律风险。

  以小李的故事为例,他经营一家水果店,因资金短缺急需250万元。某助贷机构承诺只需提供身份证即可办理低利率房屋抵押贷款。小李按照对方要求提供了身份证,但最终只拿到了300万元的个人账户,其中200万元被对方以各种名目扣除。小李报警后,对方以经济困难为由拒绝赔偿。小李无奈之下继续维权,但至今未能追回损失。

  助贷担保行业的乱象并非个例。记者调查发现,许多助贷机构在提供贷款服务时,常常以“银行直贷”“超低利息”“不收额外费用”等名义吸引客户,但实际上却通过各种变相手段收取高额服务费。例如,刘女士曾被一家贷款中介公司以类似手段欺骗,最终只退回了3.5万元的本金。

  助贷担保行业的暴利收割现象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2024年1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的通知》,旨在规范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机构的合作,强化银行自主风控能力,防范风险。新规要求银行对助贷机构和担保增信机构实施名单制管理,限制与名单外机构的合作,并设立风险管控指标体系。

  然而,尽管监管政策不断出台,助贷担保行业的乱象依然屡禁不止。一些助贷机构通过“高炮贷”“连环套”等新型网络借贷诈骗手段,诱骗借款人陷入债务深渊。例如,上海警方近期通报了一起涉案金额达6.3亿元的新型网络借贷诈骗案,全国已查证的受害者超过1万人。

  助贷担保行业的暴利收割现象不仅损害了借款人的利益,还对金融市场的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专家指出,助贷机构在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往往通过兜底担保或外部担保增信的方式,提高贷款成功率,但这种模式背后的风险巨大。一旦担保机构或兜底担保的助贷企业资金不足,就可能引发“暴雷”现象。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助贷担保行业的监管力度。同时,借款人也应提高警惕,避免陷入助贷担保的陷阱。专家建议,借款人应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办理贷款业务,仔细阅读合同条款,避免被高额服务费和隐性费用所困扰。

  助贷担保行业的暴利收割现象亟待整治。只有通过加强监管、完善法律法规、提高公众意识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有效遏制这一现象,保护借款人的合法权益,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 作者:佚名
  • 编辑:杨磊

ico热图一览

信息服务

关于网站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业务合作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京ICP备05004402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