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观点网

手机站 | 产经观点首页 | 产经 | 观察 | 深度 | 公司 | 股市| 调查| 评论| 观点

产经观点网 > 文化娱乐 > > 正文

字号:  

山当笔架 海作砚池—石头娃水墨巨作《家园》品读

  作者:文子(文化学者)

  【中网资讯书画】山势巍峨,屹立千载。海纳百川,波涛澎拜。一山一海,一笔一砚,好大的气势,好宽阔的胸襟。

  2023年夏秋之交,在陕西驮马古道的茯茶小镇,石头娃的水墨大作《家园》应运而生。这幅长达22.5米、高2米的鸿篇巨制为我们勾勒出大西北渭北高原的自然风貌,犹如一幅厚重的历史画卷,在岁月的河流中静谧地诉说着西北人的千古沧桑。

  画面中的山脉蜿蜒延伸,渐渐消失在远方。山脉的轮廓以石头娃独特的“水重乱柴皴”之技法来表现,即用流动的水墨勾勒深浅不一、层次分明、起伏跌宕的山势,同时将焦墨巧妙地应用在山脉的岩石纹理上,通过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表现出岩石的质感和纹理。山脉之下是一片广袤的田野,清波荡漾的渭水蜿蜒穿行其中,画面中的村庄,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水重乱柴皴”的使用,让画面充满了水墨流动的柔美气息, 同时又有一种宏伟的气势扑面而来...

  这幅作品以其现代的构图呈现、细致的细节把控、纯粹的黑白运用,将中国传统山水画与现代审美意识完美地融于一体。水墨的自然流转赋予作品生命力,广泛的焦墨应用,则赋予画面层次感和质感。这种大胆的笔墨,让作品栩栩如生,观众不仅能看到艺术家高超自信的技艺,也能感受到艺术家对自然景色的精准提炼和组合。这里的每一笔,每一墨,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都代表着石头娃对艺术的敬畏和追求。从酝酿到封笔,整个创作过程,蕴藏着艺术家对自然与绘画的深度思考,饱含着艺术家的情感与激情。那么,让我们从细节开始,一窥《家园》背后的故事。

  

  作品的缘起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石头娃作为“老三届”的知青,插队落户到渭北高原。在老乡家,石头娃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一晃就是十几年。乡亲们的淳朴,渭北的沟壑,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返城后,他的笔下风景也不由自主地出现了渭北高原的身影。多年来,他一直在探索乡土风情和现代艺术表现形式的结合,想把渭北高原的柔美与苍凉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自己的艺术特色和符号。渭北高原的点点滴滴,为本次创作提供了灵感。

  作品的命名

  对于作品的命名,石头娃斟酌、推敲了很久,最终将其命名为《家园》。

  《家园》带有深厚的内涵,它是画家青年时代在渭北高原山水间的真实记忆和情感寄托,是作者一直在寻找的那份干净、朴实、纯粹和精神层面的青山绿水。那是真实的家园,又是梦里萦绕的家园;是一个人的家园,又是众人共有的家园。它能让人们在观赏作品时领略到共同的情感和归属感。

  纸张的选取

  在研究和尝试过多种纸张后,石头娃决定选取晚清著名纸坊汪六吉所制之纸。可惜汪六吉的纸市场上早已不见踪影,据说其造纸技艺已经失传。石头娃只好拿出36年前的珍藏,这是他视若珍宝的纸张,从来都舍不得动用。这次,他要从纸张开始,让历史的材料成为承载历史的载体,让时间、传统和历史表达融为一体,让纸张成为跨越时空的纽带,让观者不仅与画面对话,更与画面之前的历史对话。

  

  事实证明,汪六吉的纸张,其纹理与质感,与石头娃“水重乱柴皴”的毫无顾忌的泼墨表现方式相得益彰,每一滴墨水的泼洒,都仿佛在画布上铺陈出一段历史的故事。水墨在纸张上流淌,时光在其中延伸,如同一个古老的魔法,唤起了观者内心深处的共鸣。

  超大尺幅的挑战

  作品的超大尺幅为创作带来了巨大挑战。面对长22·5米、高2米的宏大画幅,石头娃刚开始的感觉是:纸张大到无法控制!竟然第一次觉得无从下笔。唯一清楚的就是知道要在绘制过程中慢慢的去调整,要调整笔墨,要调整画面,要调整构图等等,最终达到心中所想。

  石头娃在画室里转悠,构思。几天后,一切了然于胸。他决定将画面分割为九个部分来完成,并且将每一部分的构图、衔接深刻于心。从此,“水重乱柴皴”以众夫莫挡之势,汹涌澎湃地在宣纸上宣泄,铺陈出一幅灵妙无穷的画卷。被分割的九个部分的画面,自由地流动、变幻,没有丝毫的突兀之感。

  这种巧妙的分段式构图解决方式不仅为整体画面的平衡提供了指引,也将画面的细节逐一展现,增强了作品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巨幅不再是束缚,而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源泉。尤其是作品中呈现的虚实的把控更是非常关键,何时用虚、何时用实,都是根据画面的整体韵律来做出的决定,进一步展现了作品的韵致和哲学内涵。

  从起笔到绘制完成,石头娃大胆地进行了四次构图调整。第一次,流动的笔墨直接从山坡上出来。因为感觉画出来的效果特别的一般,遂把第四张调整到最前面现在的位置,才感觉出了彩。但是仔细琢磨后,还是感觉哪里不舒服,最后把一张画裁成两半连接起来,才真正达到心中的满意构想。作品最终在造型、构图和材质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中取得了出色的效果。

  

  由此可见,一位优秀艺术家的作品一定是他的修养、学识、技能甚至人格的综合表达,仅凭单一的绘画技术难以达到真正的完美。

  水墨流动性的解决

  《家园》的绘制是在地板上完成的。使用大泼墨的时候,墨泼到纸张上,立刻透过毡子渗到地板里去了,丝毫流动不起来,丧失了水墨的韵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石头娃尝试使用了一种薄膜铺到地板上,再铺上毡子的办法,这样,水墨才流动起来。

  我们都知道墨分五色,这是每一位中国画家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但是,对于石头娃来讲,随着笔墨实践的进展,墨分五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其需求了,他已经将墨色发展到了自己所需的10色、12色,甚至更多。

  石头娃的作品一般要使用七八种墨:有明清古墨、宿墨、死墨、活墨、墨汁(一得阁、云头艳)等。什么情况下用哪种墨並于水混用是要斟酌把控的。在《家园》绘制过程中,石头娃的水墨功夫和经验直接决定了作品中水墨的淡破浓或浓破淡的表现时机与形式,他总是恰到好处地用笔去引导水墨在流动时的走向,达到心中所需要的造型。从表面上看,这种对水墨的判断和控制能力好像只是一种技能,实际上却是石头娃多年来艺术与文化积淀的结果,体现了他对生活和艺术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焦墨运用的尝试

  石头娃认为,中国画走向现代的途径,焦墨的使用是个“禁区”,全国业界,还无一人能做得很好。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技能,它要求艺术家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取得平衡,要有一套自己的墨法和艺术系统。在《家园》的构思阶段,石头娃就决定要用焦墨来挑战自己,以实现著名美术评论家刘骁纯先生所说的“奇、险、绝”的效果,在造型、构图和材质之间寻求平衡,达到完美和谐。

  在焦墨使用过程中,石头娃认为笔是至关重要的工具,他选择了不同材质和不同类型的笔来绘制心中的图像,如长锋、短锋、狼毫、羊毫、尖毫、鸡毫,肥型、瘦型,甚至于更复杂的马尾巴一样的超长锋笔,其绘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当代中国画向现代的转型,石头娃认为,最核心的是能否保持我们的先贤们留下的永恒的笔墨特性。这种笔性,不仅是我们东方民族的传承,更是中国画立足世界艺林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怎样解决书写性和现代语言的平衡,这对艺术家提出了更为严俊的挑战,从《家园》的行笔中,我们看到了这一挑战的结果。

  在作品的行笔中,我们深刻感受到速度的快慢所彰显出来的水墨笔性的功力和功夫,看到了石头娃从传统的《石门十三品》中的《杨淮表记帖》所展现出来的几十年笔墨训练所达到的对线的高标准,所谓力透纸背和水迹感,能否表达内在风骨和精神,能否体现造型的结构,让观者看后有可品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舒服和美感。这点正映证了美学大家刘骁纯先生所说:结构第一、造型第二、笔墨第三;气势第一、骨力第二、韵致第三;远观第一、近察第二、细品第三;胆识第一、修养第二、功夫第三。

  尾 声

  凝视《家园》,我们看到了石头娃近十年的艺术探索历程:从古典形态——写生提炼——水重法画法——乱柴皴——走向焦墨。十年耕耘见证了一个艺术家不为人知的艰辛,才有了今天创作技巧的飞跃与升华。从古典到焦墨的转变更体现了石头娃对于中国画如何发展的深刻思考。

  《家园》还让我们感受到艺术家与自然共生、技术与情感的交融。它像一座,东西方文化通向世界的桥梁,连接着古老和现代的文明,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连接着艺术与生活,传达出艺术家对黄土地的深切眷恋和人生的体验。这样的作品无疑将成为探讨传统与现代、情感与归宿的纽带,同时也为百年来中国画的“转型”提供了较为成功的范例。

  编后语:本文初为石头娃先生与我就其《家园》巨作所做的微信聊天。后在石头娃先生建议下写成了短文。承蒙著名美术评论家李恢弘先生提出意见,并对拙文进行斧正。衷心感谢两位大家!同时特别感谢李远珍先生的浓缩和小天助理的整理!

  扩展阅读:艺术家石头娃简介

  

  石头娃(王小信),终南布衣,生于1951.10.1,陕西蓝田人,文化学者。毕业于西安美院国画专业,96年研修于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高研班),国家一级美术师,刘骁纯先生入室弟子,美术学博士。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鉴定专家,西安美院客座教授,陕西省文史馆馆员,《人民日报》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文联艺术家联合会副主席,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名誉院士。

  石头娃在从艺的五十几年里做出了突出成绩:

  一、著作《中国书画鉴定实例》一书被列为:全国文理大学试读本。

  二、作品自1971年在国内外美术大展中获过多项大奖:1997年作品《土娃》获加拿大国际水墨画大展特别金奖;2005年在由文化部主办的中华书画名家全国城市巡回展中《屋檐下》荣获金奖。先后在《美术家》、《艺术界》、《江苏画刊》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作品百余幅,出版画册多种。

  三、石头娃努力钻研文物保护30余年,突破了国际文物保护史上的两大难题:漆器脱脂处理和陶瓷无缝修复,并研究出了当前较佳的文物保护修复工艺。

  四、石头娃苦苦求索,50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为当代品评中国画提出了新的标准“三气论”即:天灵之气、自然之气、文人之气。

  五、在千百年来中国山水画使用“三远法”的基础上,石头娃又去研究三远法的边沿科学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六、在章法研究方面,石头娃在使用传统的“太极”构图法的基础上又创造了“黄金切割”构图法:“当你在创作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的空白时,它就符合美的基因”。

  七、石头娃在继承汉印的基础上,以凿刻的独特方式,创造了中国篆刻史上的第一“冷刀”,给人以魏晋南北朝石刻的美感。

  八、石头娃创造了自己的水墨法:“水重乱柴皴”画法,有一种大西北的秦风,让人回味无穷。

  九、2021年又著《最后的日子里》石头娃、刘骁纯,美学研究对话。深切怀念恩师刘骁纯先生对弟子呕心沥血的培养教导和他的美学思想对当代美术的重大贡献!

  十、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千百万次的水墨试验,石头娃又创造了“复合宣”这一独有的宣纸,其具有:生宣、熟宣和煮锤三种宣纸的特性,扩展了中国画在材料学领域上的使用和研究。

  十一、2022年6月1日建立“石头娃文化基地”。

  十二、2022年10月,石头娃被国家六部委:中国文联、中宣部、中国发改委、中国文旅部等会议当选为:当代山水画大师,水墨画巨匠,並由《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用英言版发布。

  十三、石头娃博士被西咸新区文旅集团特邀为“茯茶文化使者”。

  石头娃痴心不改,一生酷爱黄土地,歌颂劳苦大众,几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笔墨语言和艺术系统,不断的向着中国画的“金字塔”迈进。

  • 作者:佚名
  • 编辑:杨磊

ico热图一览

信息服务

  • 《禅茶一味》音乐剧在泉州南少林寺演武堂演出
关于网站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业务合作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京ICP备05004402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