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观点网

手机站 | 产经观点首页 | 产经 | 观察 | 深度 | 公司 | 股市| 调查| 评论| 观点

产经观点网 > 文化娱乐 > > 正文

字号:  

化自然实景为情意之虚境 论杨宝录山水画

  杨宝录,中国现代知名画家,生于1963年,陕西宝鸡人,先后就读于陕西宝鸡教育学院美术专业,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中国画院研究生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墨画院专职画家、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产业文化艺术委员会艺术顾问。

  杨宝录是生活在北方的画家,但是他的山水画却与南宗渊源颇深,南宗绘画实质是文人绘画,南宗山水画的主题往往与隐居、野游结合起来。在元代画家王蒙的《青卞隐居图》、明代唐伯虎的《骑驴归思图》、清代八大山人的《幽溪泛舟图轴》中,无论画面中有没有人的形象,归隐思想一直是南宗山水画永恒的表现主题,杨宝录的画正表现了这样的归隐思想。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主任龙瑞曾这样评价杨宝录的作品:“看了宝录的画,笔墨都有,画面开阔,也比较整体。中国画有时过于整,会影响节奏,原因是画面缺少大块重墨,对比弱。一旦对比过强,节奏感加强,画面就显得有些碎,整体感就差,所以这个度一定要把握好。这一点杨宝录把握的还比较好。总的来说宝录的画比较完整,画感觉静,也厚重,大画具有一定的驾驭能力。”

  

杨宝录《漫山色青》138cm*69cm2017年

  

杨宝录《远山过雨青如滴》68cm*68cm2017年

  山水画从技法风格上,南宗圆柔疏散,北宗方刚谨严;南宗多线型结构,北宗多块面结构;南宗气局尚平淡混穆,北宗体势尚奇峭突兀。杨宝录的山水画,以北宋为宗,用以大观小之法,全景观照,远取其势,近取其质,主峰挺拔而四面峻厚,线条挺括又不疾不砺,或一石一壑,或一峰一岭,丘壑纵横,树木茂密,溪水清远,山径幽深。我们知道南宗倾向于自如而随意,北宗倾向于刻画而着意;南宗多用“积墨法”,一般情况下可改可救,北宗多用“泼墨法”,一遍写就无以复加。而杨宝录在画法上以南宗为主,又融会北宗画法,多以水墨渲染,不作平铺,先以墨线皴出峰峦山壁、浓淡向背,再将石体皴染得斑斑驳驳、坚凝沉稳,以聚散变幻的双勾和点法画杂草树木,既画出了北方山水之苍劲,亦不乏南宗山水之秀润,若清音过水,宁静悠远。南宗之力多包容,笔墨运行往往较从容豁散,北宗之力多外拓,笔墨运行则往往需要发力且迅走疾行。前人论书法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内含刚柔”,另一种是“外露筋骨”(唐张怀瑾《书断》),这一理论也适用于山水画南北宗的不同笔路。无疑北宗应属于“外露筋骨”的类型。

  

杨宝录《李家山印象之一》230cm*200cm 2017年

  

杨宝录《郭亮村口》68cm*68cm 2015年

  杨宝录的作品中一山一石,一草一木,皆来自于大自然的真山真水之间,他的作品出处是他走遍的名山大川,写生所得,醉心于自然坚持写生是他创作的一个特点,他也深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真谛所在,三十年如一日,笔辍不耕。他的作品或宏幅巨制或盈尺小品,无不是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画家、山水画理论与创作专业博士曹建华评价杨宝录的山水画说:“芥子园画谱对中国画家来说好象‘一部字典’,常看、常临,尤其山水画家,石法、树法、水法都是必修之课,否则很难入山水画之门。宝录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通过学习和临摹古人的画,对中国画的理解和认识有了很大的提升,再加上经常外出写生,他的山水画能表现出既有传统又有现代。运用传统笔墨皴法,加上写生来的一些新元素,结合现代构成关系,整合在一起,形成现在的样式,是其山水画定位为传统与现代之间。宝录山水画紧中带松、既清新、又不失厚重。现正处在磨合阶段,我想通过他的努力坚持,自己的面貌会更加突现。”

  杨宝录的山水润色独特,充满凛然,律动的色调流动着盎然的生命,它在营造着精神归宿的同时,也打破了写意水墨与重彩的界限,让腕底的笔墨进入随心所欲的自由状态,在呼应当中对比当中产生视觉美感,用心营造山水的城市,将宋元明清的山水寓意与现实的自然山水相互滋润,相互涵养。他的作品追求文人画情趣和一曲通过多年的中国画传统笔墨耕耘,其画面清新脱俗,气韵生动状,有雅趣,并在传统的画风传承中融入了自己的风格。他的老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墨画院院长满维起指出“宝录的画较以前有进步,现在画能深入进去,画得很丰富,不乱。给人的感觉既整又厚,再加几分灵巧更好。宝录画画一直很勤奋,人也实在,多次拿画让我看,我很感动,希望他在今后的绘画道路上走得更远更高,这是我最大的期望。”

  

杨宝录《山居图》138cm*69cm 2022年

  

杨宝录《独居山中幽》138cm*69cm 2021年

  杨宝录的心情可从画作看出,2010年参加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研究生班中国画作品展,通过多年的中国画传统笔墨耕耘,在传统画风的传承中融入了自己的风格,诠释了画家丰富的情感世界和睿智的创作灵感,流露出一种静气、清气、古气和文气。杨宝录2015年参加“丹青扬州”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协主办)的作品,画作追求传统文人画情趣和意境,其画面清新脱俗、气韵生动;状物寄情、亲切雅趣。追求一种清秀幽雅、画中有诗、气韵流动的独特境界。这充分体现杨宝录的画既是属有写意的范畴,但也构图复杂、繁皴密点,极尽工密。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博士后导师范扬评价杨宝录的作品时讲到:“中国画讲‘骨法用笔’,有时候几根硬朗的线条强调一下结构,就是骨法用笔。在杨宝录的画里能看到,他笔墨基本功扎实,用笔狠,线条稳中求变,也很肯定,画面组织也很有序,整体掌握能力强,细部结构处理很到位。比如房子、路径出入、院子留白、水纹的画法都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如同人在画中游走。宝录的画看了给我的印象具有‘南北性’,既有北方的‘苍’,又有南方的‘润’,也许与他生活的环境有关,这一点难能可贵。”

  杨宝录曾深入传统,向古人学习传统的技法和理念,运用现代的思想对传统的山水画进行进一步的革新,他的艺术理念就是借古开今,反对泥古不化,提倡深入自然,变古法为己法。他的山水画作注重青黛配比,通过翠绿青色,将树木与山峰描绘的栩栩如生。他的山水画作从不拘泥于点滴的细节,而是通过恢宏的巨制,壮阔的场景给人以震撼。中国的古人创作时追求一种全新的精神体验。这种体验能够使他们通过对内在世界的了解,而达到超越——超越物质世界、超越自我。它的最终目的是﹕使人们的精神不再依附于“神”,也不再依附于理论、思想,更不会依附于情感,而是回归到生命本身的自满自足。这种“回归”也在古代的士人之间树立起了“雅”“俗”的标准,他们给这类“回归”之人的名称是“真人”或者“高士”。杨宝录的山水作品画其景,更画其情、画其灵性,写山川草木,云烟明晦,云山绵邈,化自然实景为情意的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心灵具象化,自然的山川林木就成了他抒写情思的媒介。

  

杨宝录《散关遗韵》69cm*138cm 2017年

  

杨宝录《天台人家》69cm*138cm 2017年

  2019年杨宝录的作品参加了陕西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美术作品展(陕西美协主办);参加了“高原·高原——第八届中国西部美术展中国画年度展”(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主办),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对于山水画来讲,树是山水画的眉目,占据主导地位。林木必须要表现树的高大、苍老、挺拔有力的坚强品质。古人云:“凡画山水,林木当先,峰峦居后。峰峦者山之骨,林木者山之眉目,未见骨骼,先有眉目,故林木须要精彩。譬如诸人形骨骼匀停,而眉目俗恶,乌得成佳士?故古人未练石先练树。”而杨宝录的山水画正是由于在这些方面的突出表现才赢得了圈内专家的认可。

  对于书画艺术,艺术家应该创造性地在古人已形成的体系上传承创新,其在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之后,扬弃了传统程式化因素,并选择性地吸收了外来艺术,形成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杨宝录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美术评论人/任柯)

  • 作者:佚名
  • 编辑:杨磊

信息服务

  • 兰亭雅集双城堡,书绘华章展情怀
  • 《中国印学博物馆展陈印章精粹》捐赠给中国科学院大学艺术中心
关于网站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业务合作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京ICP备05004402号-8